在宋代,司马光就提出一套很精辟的“看人”理论,他在《资治通鉴·周纪》中写道:
“才德全尽谓之圣人,才德兼亡谓之愚人,德胜才谓之君子;才胜德谓之小人。凡取人之术,苟不得圣人,君子而与之,与其得小人,不若得愚人。”
大概的意思就是:“才能和品德都完美无缺的,叫做圣人;才能和品德都没有的,叫做愚人;品德胜过才能的,叫做君子;才能胜过品德的,叫做小人。大凡选拔人才的方法,如果找不到圣人、君子来任用,那么与其任用小人,不如任用愚人。”
一、才德全尽谓之圣人
才能和品德都达到完美,这类人实在少见。如果放在教会来说,就是一个人既要有能力和恩赐,又要有美好的属灵生命。可这样的人又能有多少呢?
教会群体的构成与一般单位或组织存在显著差异,尽管成员来源广泛,但真正具备突出能力和恩赐的人却相对较少。此外,教会中有许多弟兄姊妹年龄较大,通常受过高等教育的信徒也不多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,导致教会中普通成员占多数。无论是在能力还是品德方面,情况都是如此。
至于品德,对我们而言,它体现为属灵的生命。属灵生命并非一蹴而就,亦非与生俱来,而是需要我们不断追求与成长。唯有在持续的自省与克己中,我们才能逐步提升。
二、才德兼亡谓之愚人
才能和品德都没有,这被称作愚人。对我们来说,就是能力和恩赐都很普通,属灵生命也很平常,属于标准的普通人。这样的人值得培养和使用吗?
或许有人认为这样的人不值得培养,但从现实情况来看,恩赐和生命一般的人其实相当常见。我们固然更青睐生命成熟、恩赐突出的人,但对基层教会而言,这样的人真是凤毛麟角。因此,在缺乏人选的时候,也不能对他们视而不见。
事实上,每个人都有潜在的价值和成长的空间。在教会这样一个以爱为核心的地方,更应给予普通人机会和支持。通过耐心的教导、实践的磨练以及不断的鼓励,那些看似平凡的人也能逐渐展现出不凡的一面。他们或许起步较慢,但只要愿意学习、持续进步,就有可能成为教会宝贵的财富。而且,这样的培养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见证,体现出信仰中包容与希望的力量。
三、德胜于才谓之君子
这是指品德很好但能力一般,或者说能力较弱的人。在教会中,就是指那些属灵生命不错,为人敬虔,也愿意追求,但能力和恩赐不太突出的。
在教会中,这类人并不少见。许多弟兄姊妹都怀有对属灵生命的热忱追求,愿意为之付出努力。一旦涉及各种恩赐,比如教唱诗歌、讲道,或是与音响、文档相关的事务,他们往往显得无从下手,如同一张白纸。
这类人在教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他们的谦卑和对信仰的忠诚常常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。虽然在一些实际事务上可能显得笨拙,但他们的热忱和真诚却能够感染周围的人。他们或许无法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,也无法熟练操作复杂的设备,但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敬虔。在教会的各项活动中,他们往往是默默付出的那一群人,不争不抢,却始终坚守在自己的位置上。这种无声的奉献精神,恰恰是教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。
四、才胜于德谓之小人
这类人才华横溢、能力超群,但人品欠佳。在教会中,就是指那些在能力、恩赐上确实突出,可属灵生命却相差甚远,甚至一塌糊涂的人。
教会在人才的使用上常常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:要么是恩赐不足但生命尚可,要么是生命欠佳但恩赐尚可(能力和恩赐极好或极差的人占少数)。从理论上来说,应当选择生命好的,即使恩赐不足也无妨。但从实际选择来看,我们对生命敬虔的看重程度还不够高,大多还是会选择那些生命不行但能做事的人。这样做的好处是,教会中的许多事工能够快速开展起来;但其弊端在于,只能在表面上有进步,在生命的影响和见证上却几乎不见成效。
这不禁引发我们思考:教会究竟是更看重表面事工的发展,还是更看重属灵生命的影响力?
司马光告诫说:“挟才以为善者,善无不至矣;挟才以为恶者,恶无不至矣。”大意是,凭借才能做好事的人,善行没有做不到的;凭借才能做坏事的人,恶行也没有做不到的。这表明,品德比能力更重要;敬虔比恩赐也更关键。如果只有能力和恩赐,却没有美好的品德和生命,这样的人带来的往往不是祝福,反而是灾难。
从司马光的观点中不难发现,他更看重的是人的德行。当然,若是既有德行又有能力,那自然最好。如若不能,则应选择德行好、能力一般的;再退一步,也要选生命和能力都一般的;而能力突出德行却很差的,是最不可取的。试想,如果一个人恩赐很大,可属灵生命很差,这不仅不是好事,甚至可能成为坏事,教会一定要谨慎选用这样的人。
注:本文为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。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福音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!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