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日,听闻一位读神学的同学罹患了一种全球都极为罕见的棘手癌症,治愈率极低,通常生存期仅两年左右。然而,她从患病至今已坚持三年,尽管仍需定期复查与治疗,但身体状况已基本稳定。
这几年,我们班级(算上我)陆续已有3位同学患上不同的癌症。曾经以为疾病离我们年轻人很远,但现在才真正明白,疾病真的不分年龄。一些弟兄姊妹听闻后,热切地为我们代祷;可也免不了些风凉话,甚至有人质疑:“你们读神学,是不是因为不够敬虔?不然怎么会接二连三生这样的重病?”
说实话,生气倒谈不上,但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深深的失望。我不禁想问,为何每当谈及此类话题,人们第一时间涌上心头的,总是这般揣测?
在一般人的心中,神学生也是被赋予特殊属灵身份的群体,似乎理应比常人更远离疾病与苦难。这种认知往往源于对信仰的片面理解,认为虔诚就等同于外在的平安顺遂,却忽略了信仰的本质是在困境中依然持守对真理的信靠。事实上,疾病的降临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,可能与遗传、环境、生活习惯等有关,甚至有些是找不到原因的,唯独不能简单归因于“不敬虔”。
神学生和普通人一样,都是血肉之躯,会经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,也会面临各种意外与挑战。将疾病与属灵状态直接挂钩,不仅是对苦难本质的误解,更是对患病者的二次伤害,让他们在承受身体痛苦的同时,还要背负不必要的属灵压力。真正的信仰教导我们,在苦难中更应彼此相爱、相互扶持,而非用主观臆断的标准去评判他人的遭遇。
退一步来说,就算一个人完全地追求敬虔,这样的人就不会遇到难处和疾病了吗?
纵览历史,无数信仰先贤虽以全副生命持守真道,其身躯却依然饱受病痛摧折,其道路依然布满常人难以想象的荆棘。有的在传播真理的道路上遭遇逼迫,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身心折磨;有的即便在平静的生活中,也会被疾病所困扰。这些事实告诉我们,敬虔的追求并不能成为隔绝苦难的“盾牌”,反而更像是在风雨中前行时手中紧握的“锚”,让人在动荡中不失方向,在痛苦中仍能寻见力量的源头。他们的经历恰恰印证了信仰的真谛并非逃避苦难,而是在苦难中学会依靠,在软弱中体会那超越一切的刚强。
因此,我们必须牢记,在遇到与之类似的事时,应当以同理心去理解他人所处的困境,用温暖的话语给予安慰,用实际的行动提供支持,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随意指责或轻率定论。
要知道,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充满了未知与复杂,我们无法完全洞悉他人经历背后的真相,唯有放下偏见与评判,以爱与包容之心相待,才能真正体现信仰中那份彼此担当的精神,让身处困境中的人感受到并非独自前行,而是有同伴并肩面对风雨。
如果我们能够以关怀代替批评,以安慰代替论断,就会发现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选择背后,往往藏着不为人知的挣扎与无助。一句真诚的“我懂你的不容易”,胜过无数空洞的道理;一个温暖的拥抱,能化解积压已久的冰冷与绝望。当我们主动走进他人的生命故事,倾听那些未曾言说的苦楚,用行动搭建起支持的桥梁,不仅能为困境中的人带去实际的帮助,更能让彼此的心灵在爱的联结中得到滋养与成长,让信仰的光芒在具体的关怀中传递出真正的温度与力量。这种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,正是将抽象的信仰化为具体实践的体现,让每一个身处低谷的人都能在被接纳的温暖中,重新拾起前行的勇气与希望。
不要随意论断他人,尤其是在面对那些遇到疾病或其他困境的人。多一份换位思考,少一份主观臆断,让彼此在脆弱面前感受到人性的光辉,让爱与怜悯成为照亮困境的光。
注:本文为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。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福音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!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