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901年,张国瑞生于闽南平和县玉溪村一个基督教家庭。作为中国首位华人牧师叶汉章的外孙女婿,他从一个放牧童成长为一代名医。他用一生诠释了“爱是恒久忍耐,又有恩慈”的圣经真谛。这位从放牧童成长为名医的仁者,其生命轨迹与《哥林多前书》13章的经文交相辉映,成为跨越时空的医者见证。
11岁入学的张国瑞,在叔父张肯堂的栽培下立志从医。他北上沈阳考入南满医学堂,走上求学之路,八年苦读获博士学位,却拒绝日本导师的挽留归国。他始终铭记“拯万民疾厄”的初心,将医学知识化为服务乡邻的工具。
抗战时期动荡岁月,平和是闽南地区革命游击队活动最活跃的地方之一,他经常免费为地下党同志治病。曾任福建省龙溪地委书记、省农业厅厅长、晋江地委书记等职的洪椰子,在回忆平和游击队活动时就曾提及,他们经常得到张国瑞医生的积极帮助。《洪椰子纪念集·回忆篇》一书中,就有一段提到:“在(平和)小溪,有一个私人开业医生,叫张国瑞,很有名气和地位。我们去请他帮忙,他满口答应。(同志们)病了,都是他免费给看的……”当战火逼近,他放弃诊所收入,为贫病者倾囊相助,以行动证明“施舍的事行在暗中,你父在暗中察看,必然报答你”的真谛。
1960年突发脑溢血致瘫后,张国瑞依然坚持仁术济世。此后他瘫痪卧床二十余年,虽身染残疾,但心系病者,常起坐病榻前,天气再冷,也要家人从被窝中强行扶起,手握听诊器,照常应诊,毫无怨言,一直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。这种毫不利己、专门利人的献身精神,永远留在人间。他常对患者说:“医者父母心,当如春雨润物。”土改政府调查其医德时,有老者忆及他“资助药费够吃一餐”的善举,这正是“爱人如己”的鲜活写照。
1980年辞世时,他留下的不仅是“开明地主”“县人大代表”的称号,更是一座用圣经话语垒砌的精神灯塔。他瘫痪仍听诊的身影,早已化作花山溪的潺潺溪流,滋养着后来者的医者之路。
张国瑞医生的一生,是“医道即人道”的圣经注脚。他以医术祛除病痛,以仁心温暖人心,在风雨飘摇的时代,活出了“世上的光”的见证。今日重读其故事,我们仍能听见那跨越时空的呼唤:真正的医者,当以圣经为镜,以爱为药,照亮每个生命的暗夜。
注:本文为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作者系福建福州一教会信徒。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福音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!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