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教会的大家庭里,总有一些弟兄姊妹默默扛着难言之隐:家人深陷某种“瘾”的捆绑,或是消耗金钱,或是偏离正途,自己一次次心软包容,却越帮越累;想求助又怕人议论,想放手又念及亲情,陷入两难的煎熬。其实,这样的困境并非无解,圣经的真理与古人的智慧,早已为我们指明了既温暖又有边界的前行之路。
古人说“爱之不以道,适所以害之也”,真正的关爱从不是无底线的迁就。就像父母溺爱孩子,只会让他失去成长的能力;对深陷“瘾”中家人的纵容,也只会让他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。圣经也教导我们“凡事都要规规矩矩地按着次序行”,爱与包容需要建立在原则之上,没有边界的付出,终究会变成伤害自己、也滋养“瘾”的土壤。那些不敢说出口的委屈,那些一次次帮衬后的疲惫,都在提醒我们:帮助家人,必先守住底线;关爱亲人,更要坚持真理。
面对深陷“瘾”中的家人,我们该如何用智慧帮他脱离捆绑?
首先,“浪子回头金不换”,悔改的前提是让他直面后果。古人讲“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”,一味替他掩盖过错、收拾残局,只会让他失去悔改的动力。圣经中记载的浪子,正是在耗尽家产、饱尝苦难后,才幡然醒悟回转家园。我们可以为他祷告,但不必替他承担所有后果;可以陪伴他,但要明确告诉他:唯有彻底与过去的错误切割,愿意接受监督、寻求帮助,才能一起面对。教会的弟兄姊妹可以组成帮扶小组,用祷告托住他,用真理引导他,用陪伴温暖他,但绝不能为他的放纵“开绿灯”——真正的帮助,是帮他看清错误,而非帮他逃避责任。
其次,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脱离“瘾”的捆绑需要具体方法。古人说“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”,成瘾的根源往往是内心的空虚与对神的远离。我们可以鼓励他多亲近神,用圣经的话语填满内心。神的话语能驱散内心的黑暗,带来挣脱捆绑的力量。同时,可联系专业的帮扶机构,结合弟兄姊妹的监督,制定具体的改变计划:比如远离诱发“瘾”的环境,培养有益身心的爱好,规律参与教会的聚会与灵修。就像古人治水“堵疏结合”,既要帮他隔绝诱惑,也要为他开辟新的生命道路。
再者,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,不要独自承担帮扶的重担。很多弟兄姊妹因为顾及面子,不愿将家人的情况告诉教会,独自扛下所有压力,最终身心俱疲。教会是神设立的大家庭,弟兄姊妹不是外人,而是彼此扶持的肢体。当你愿意敞开一点,就会发现有许多人愿意为你祷告、给你建议,甚至一起陪伴你和你的家人走过艰难。不必害怕议论,真诚的求助从来不是软弱,而是信靠神、相信弟兄姊妹的表现。
而对于那些默默承受的家人,我们更要学会“爱自己,才能爱别人”。
第一,守住自己的“身心边界”。古人说“量力而行,尽力而为”,你可以为家人祷告、提供合理的帮助,但不能让他的错误消耗你全部的精力与生活。不要因为家人的“瘾”而放弃自己的灵修、聚会与正常生活,唯有你保持身心安康,才能成为家人的祝福与依靠。我们先顾好自己的心灵,才能有力量去影响他人。
第二,分清“责任边界”。家人的选择终究需要他自己负责,你没有义务为他的错误买单,更没有能力改变一个不愿悔改的人。古人说“天助自助者”,神的恩典虽大,但也需要人主动回应。你可以邀请他回转,却不能强迫他改变;可以为他铺路,却不能代替他行走。当你放下“必须拯救他”的重担,将一切交托给神,反而能获得内心的平安。
第三,用“智慧”代替“情绪”。面对家人的反复,愤怒、委屈、失望都是正常的。但圣经教导我们:“不轻易发怒的,胜过勇士;制服己心的,强如取城。”(箴16:32) 与其争吵指责,不如冷静沟通,明确自己的底线与期待;与其沉浸悲伤,不如多花时间祷告,将难题带到神的面前。古人说“静能生慧”,唯有内心平静,才能在纷繁的困境中,看清神的带领。
亲爱的弟兄姊妹,面对家人的“隐疾”与难言之隐,我们既不能冷漠旁观,也不能盲目纵容。圣经的真理告诉我们,爱与真理缺一不可;古人的智慧提醒我们,帮扶与边界相辅相成。教会的大家庭永远是你温暖的港湾,不必独自硬扛,不必害怕倾诉,在这里,有祷告的力量,有弟兄姊妹的陪伴,更有神不变的恩典。
愿我们都能活出智慧的爱:对成瘾的家人,以真理引导,以陪伴托住,以耐心等待;对承受重担的自己,以边界保护,以祷告刚强,以信心倚靠。相信神必在暗中做工,让迷失的得以回转,让疲惫的得以安息,让破碎的得以修复。
注:本文为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作者系广东一名牧师。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福音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!





















